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科研中的“集体冲锋”(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05-09 信息来源:媒体报道

—— 来自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报道(下)

本报记者 申 琳

《人民日报》 ( 2006-05-09 第 02 版 )

  “创新才有生命力”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电网保护部高级工程师 李力 ,从1997年开始研制微机母线保护。一年多后,微机母线保护样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动模测试,具备了现场运行的条件。

  但是样机对保护安全性和灵敏度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南瑞继保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荣 同 李力 商量,提出了基于工频变化量保护原理的一项技术思想,即微机母线差动保护装置。事后 李力 得知, 沈国荣 为了这个新装置的创新苦思冥想,夜不成寐。

  南瑞继保的微机母线差动保护装置虽然晚推出了两个多月,却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安全性和灵敏度的矛盾,技术指标远远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这个装置当年就占据了国内近一半市场份额,并在2000年获得国家电力公司科技一等奖。

   南瑞继保研发中心高压直流部高级工程师 李海英 、刘海彬参与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引进工作。面对直流控制保护硬件中一个主要板卡的图纸,当时的攻关小组发现有两个重要模块的试验结果和预期的数据相比总 是存在微小偏差,而外方则否认问题存在的可能性。攻关小组经过10余天的试验,认定原程序中确实存在两个不易察觉的缺陷,于是对一些关键模块和程序进行了 重新开发和升级替换,使直流控制保护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


  “掌握核心技术要以我为主”


  上个世纪,直流输电技术一直为国外公司所垄断。2001年,西北—华中背靠背直流联网工程成为我国引进国外高压直流控制保护技术的第一个实验项目。

  南瑞继保把这个项目视为进军直流输电领域的绝好机会。凭当时南瑞继保的技术实力,单独完成项目还比较困难,于是南瑞继保寻求与国外知名公司商谈合作。“这样大的工程合作搞上5个以后,你们才能自己搞,这个项目你们只需参与设备制造就行了!”对方这样回答。


  “要掌握核心技术就要以我为主,要不哪来自主知识产权?” 沈国荣 下定决心:自己干!


  凭着有限的国外技术资料,南瑞继保集中了精兵强将攻关。对相关电路、源码彻底消化吸收后重新设计,上千次试验……一年时间,南瑞继保完成了这个直流输电项目的自主开发,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

  更令国外公司震惊的是,面对试验手段上的种种限制,南瑞继保摒弃了花巨资购买国外数字仿真试验设备的做法,自主设计建成了更为先进的世界容量最大的直流动态模拟实验室,能够完成完整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试验。

  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其原来的控制系统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运行10年后,各种缺陷逐渐暴露,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对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国家电网公司把这一重大项目交给了南瑞继保,并建议与国外公司合作。当与国外公司商谈时,对方提出了以他们为主的要求, 沈国荣 毫不退让:“合作必须以我为主!”

   合作无法开展,南瑞继保人自己甩开了膀子:200多个日夜,数十项技术难题,几百套设备生产、检查和试验,几千个功能的反复测试……2005年4月1 日,国内第一个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改造工程——葛洲坝至上海南桥±500千伏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启动一次性成功,采用的正是南瑞继保自主研发的直流控制保 护系统。


“脑力激荡”的结晶


  “脑力激荡”是 李力 发明的词汇,说的是南瑞继保技术团队在科研中的相互交流、碰撞与合作。


   南瑞继保研发中心电网保护部 毕兆东 博士承担电力系统在线稳定控制决策系统开发的主要工作,面对这项复杂技术,毕兆东深感团队协作的重要。半年多的时间,毕兆东和同事们如期完成系统开发。而 在随后进行的稳控装置改造上,南瑞继保更是发动了多部门的“集团作战”。一个简单的统计,这次改造涉及的程序就由超过15个开发人员编写。

沈 国荣 说,今天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集体冲锋”而非单兵作战,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经典案例在今天的高科技创新领域已越来越少,“南瑞继保在研发时的团队合作,不 是各管一段的包干,而是相互打通的无缝合作。”正在调试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装置,就集中了近40名南瑞继保的技术人员。

  南瑞继保公司总经理助理 金勇 介绍,在密切协作下,南瑞继保200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都取得十几项专利、完成五六项国家或国家电网公司的项目。

  如今,在南瑞继保厂区,一个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可容纳500多名研发人员的电力自动化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明天会更好